一个窗口,明亮又瑰丽的窗口
从窗口可以看和平。可以看到和平区的厚重历史和多彩文化,更能感受到和平区五年来新的景象。
我所说的窗口,于今年“五一”前夕呈现,就在和平区的心脏部位民园广场二楼,它的雅号: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新馆)。
和平区的非遗保护工作起步于十年前。和平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区非遗展览馆、非遗数据库、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并开展了“非遗大篷车下基层活动”。截至2016年,和平区已进行了四次申报批准工作,共有48个非遗项目入选,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3项,市级(省级)保护项目30项。
但也有遗憾,就是2010年开馆的“区非遗展览馆”面积太小,仅仅80多平方米,实在与和平区的文化大区地位不相称。
为此,2015年,和平区将刚刚翻建一新的民园广场二楼的大厅,交付给区非遗中心使用。民园广场,是名声远播的天津五大道地区的核心黄金宝地。能在这里划拨出近千平方米的大厅,改造成公益性的展馆,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足以说明区委、区政府对非遗工作的态度,以及不断提升和平区文化品位的决心。
通过中标的公司九易其稿,设计方案才被通过。精心施工半年后,和平区非遗展览馆就像一个美丽出嫁的新娘,惊艳亮相了。她落落大方,优雅秀气,内涵丰富,充满魅力。走进展馆,会感到这里曲径通幽,别开生面,会让人们惊喜而来,满载而归。
一幅和平区的行政地图上,标志出所有非遗项目产生的地点。一条“时间轴”则注明了和平区非遗项目的诞生时间。空间和时间交叉,文字与图画并茂。一辆天津卫老电车模型吸引了观众目光,抬脚上去,那车竟然开动了!细看,原来是电车窗外的大幅街景照片在移动,让人产生错觉。穿越时空,八九十年前的老南市、百货大楼、老美华、劝业场、天华景、盛锡福、五大道……一一在窗外掠过,然后电车又驰入当代,和平区的津湾广场、津塔、繁华的滨江道、南京路……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万千。
和平区的48个非遗项目,分成津味、工巧、百戏、医道四大板块。贯穿整个展览的一条红线,是“百年匠心”;浸透于各个展位的主题,是“精神家园”。
“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的铜像,赫然屹立,包子的传统手工技艺,已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嫂子煎饼、桂顺斋的京八件糕点、天宝楼的酱肉、曹记驴肉、果仁张、崩豆张的小食品、天津烤鸭、义聚永的3种美酒……一个个非遗项目,让观众领略了天津美食的丰富多彩,津味儿食品的独特魅力。
在“工巧”展区,百年老字号“老美华”的4种鞋,属于国家级保护项目。“盛锡福”的毡帽,驰名华夏。还有京胡制作,被誉为“东方芭比娃娃”的“福禄斋”张家锦彩泥人,工艺鸟笼、皮画等工艺制作,向人们展示出一双劳动者的手的神奇。
进入“百戏”展区,会被和平区的民间曲艺、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文化空间的丰富所惊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中国北派古典戏法传承人肖桂森,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通过视频可以供观众观赏。那古彩戏法中的“落活”“九连环”“拉线棒”等,都给人以神奇和绝妙之感。还有竞技麻将、陈派评书、古琴演奏、御板书、太平歌词、津味儿吆喝、戏曲盔头制作、京剧脸谱描绘等,都让人流连忘返。劝业场的天华景戏院,在中国京剧史上留有重要一页,它的“文化空间”丰富多彩。
在“医道”展区,毕氏一指禅、张氏摸骨、指砭等展览,让观众了解到中华古老的中医医术,博大精深。
如今的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已经和五大道地区的其他展馆融为一个和谐的旅游整体、窗口单位。走进来,就会感受到,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和平人,更是所有人的神圣职责。(文章来源: 天津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