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琴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调曲子

南阳市图书馆 2022-08-02 04:17:50


。南阳大调曲原称鼓子曲。是南阳地区主要的传统戏曲剧种。源于明、清俗曲。初兴于开封市 ,清乾隆年间传入南阳后,吸收了地方戏曲声腔,如"石牌腔"、"吹腔"、"西皮"、"二簧腔"等,逐渐形成不同于开封鼓子调的曲种。20世纪30年代,因河南曲剧俗称"小调曲子",鼓子曲改称"大调曲子"。音乐结构为曲牌连缀体。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古筝、琵琶为辅,手板、八角鼓击节。专业曲艺团队出现之后,加入二胡、大提琴、阮等。传统的演唱形式均为坐唱。后改以站唱,其后又出现了对唱、群唱及带有表演的弹唱形式。

南阳大调曲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代时已有演唱。清代和民国时期,南阳大调曲子演唱活动频繁。建国后,南阳大调曲子得到了很大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南阳的曲艺作者又创作了大量新曲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调曲子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曲艺大赛中获奖。南阳大调曲子的曲目多为韵文体,小段唱词,少数生活段子加有说白。现存曲目1250余个,其中传统曲目1000余个,经常演出的曲目200多个,代表作有《王大娘钉缸》、《游春》、《玉兰担水》、《二嫂买锄》、《小二姐上坟》、《李豁子离婚》等。

南阳大调曲曲目取材十分广泛,有历史故事、古典名著以及民间传说。同时,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曲目也占一定比例。大调曲子堪称民族文化瑰宝,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全国有较大影响。1957年初,、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来南阳视察时说:“南阳文化有两大宝,一是汉画像石,一是大调曲子,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美学和音乐史上,都有很高价值。”可以说,大调曲子是诞生在南阳深厚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


友情链接